首页 实用论文 就业预警论文范文5篇(精选)

就业预警论文范文5篇(精选)

就业预警论文范文5篇

就业预警论文范文(精选5篇)

就业预警论文范文5篇(精选)

就业预警论文 第1篇

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就业压力愈来愈大。 将办学效率与毕业生的就业率联系起来, 从社会的大环境、办学的质量、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目的, 结合实际改善毕业生的就业, 促进就业市场的完善, 促进社会的就业观, 丰富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高校就业体系的问题分析

1.1服务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在高校的就业服务中, 就业缺乏与时俱进, 虽然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甚至校领导也亲自过问, 在就业方面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与物力, 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于教育不够重视。 在高校毕业生择业时, 有些学校为了自身的“面子工程”, 一味追求就业率,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没能从长远处考虑与发展, 就业的服务内容不够完善、体系不健全, 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1.2服务内容不全面。 高校的就业服务内容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单一性、服务的实效性等方面。 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的内容缺乏吸引力与公信力, 一些就业指导仅仅集中在过时的政策、老套的技巧、视频教育等活动, 对于学生的未来没有长久的规划与培养。 就业形式单一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招聘会, 这种单一的招聘没能加强社会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实践。

1.3就业评估的反馈机制不完善。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就业评估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多层次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当前高校中的就业评价主要在于就业率, 其实就业率只是单纯的数字表现, 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就业率, 忽视了学生长久发展。 在就业中就业率只是集中在政府和高校的层面, 学生和就业企业的真正需求并未深度发掘。 在反馈机制的评估中, 反馈质量不高, 很多学校只想单纯依靠行政的推动。

2.高校预警制度的建立

2.1预警制度的原则。 高校的就业预警机制, 其重点在于“预”, 预测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 就业需求与就业状况。 加强人才的培养, 减少结构化的失业, 能够灵活与丰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 丰富就业渠道。 在建设高校预警机制中, 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与地方经济, 以市场为主导, 掌握当前其他高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计划等专业信息, 深入市场找准目标与市场。

高校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与社会人才的服务与需求协调一致, 深入调研市场, 随时掌握市场需求, 深入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专业预警机制, 积极探索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还要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协调一致。 在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上评估中保证将人才安排到重要位置, 保障就业的安全实施。 以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为基础, 引导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及早指导。

2.2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 毕业生的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的预警、制度的预警、思想动态、信息网络等专业预警。就市场预警而言, 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包括学校与社会两大方面, 在高校和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中, 完善和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 打破行业壁垒, 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制度预警是建立安全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 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就业安全预警的建立非常有必要, 因为有的就业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形成相当的落差, 必须提高毕业生承担压力的心态与能力, 防止极端事态发生, 保证毕业生能克服复杂的社会情况, 预防就业诈骗、非法营销等情况出现。

3.建设就业预警制度的途径

3.1建立高校就业应急方案。 按照应急与预防并重的原则, 建立与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信息, 建设专业实用的应急救援队伍, 通过就业预警的输出, 判断警情的严重程度与原因, 完善就业等级制度与统计分析体系, 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立就业信息系统需要有政府、社会、专家的指导, 同样需要劳动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指导, 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程度, 通过财政拨款和税收政策, 为失业的毕业生提供财政拨款、税收减免政策等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

3.2建立毕业生预警机制。 建立大学生的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公平。 优先发展环境、完善就业政策的促进、建立统一的用工制度, 通过就业发挥的劳动力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需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 给予大学生在就业期的充分保障。

比如建立就业的基金缓冲制度, 将就业的基金纳入到国家的长期发展中。 比如就案例与健全分类管理、分级指导、分级指导的应急制度管理而言, 形成统一指导, 高效运转预警机制的建立, 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的预警系统的无缝连接。

3.3建立就业信息预警。 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预警就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生对于就业报告和科学准确预估。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情况监测与评估必须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公布和评估制度, 完善毕业生的就业监测, 科学准确地报告就业情况。 将就业率作为专业的高校设置与社会发展中的指标来对待。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选择相关的代表专业, 围绕大学生的就业率等多个目标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指数模型。

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困难重重, 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思路, 不断总结、不断回顾、不断展望。 高校生就业预警的建立能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能够体现我们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不断追求, 从社会大背景出发, 客观分析, 不断超越, 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韩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1 (5) :147-149.

就业预警论文 第2篇

辽宁省政府近日下发文件,要求省教育厅建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预警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的原则,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严格控制其招生规模。

据介绍,辽宁今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2.9万人。由于受诸多因素,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毕业生总量矛盾和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辽宁省政府要求全省各部门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求各高校对社会需求少、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坚决减招或停招,并相应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

高温预警,也是健康预警 第3篇

不过,就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而言。37℃以上高温已经构成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比如用电量负荷过高易诱发火灾等。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人类的健康。在高温环境下劳作,如从事室外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重者会昏迷不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高温还容易诱发包括日射病、无汗性热衰竭在内的许多综合性病症。所以,在《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中的高温防御指南中,75%的篇幅都与健康和劳动保护有关,其中橙色信号的“防御指南”就有4条:一是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二是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三是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四是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在红色信号的“防御指南”中,非常明确地提醒每位公民“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而对有关单位,则“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由此可见,高温预警其实也是健康预警。有些省市的气象部门还专门制作“空气舒适度”预报。特别指出人体的舒适程度不仅与温度有关,与风和湿度也有关系。例如,在气温35℃的环境中,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5%,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同样的温度环境下,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却又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受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可见,当气温低于37℃,但其他气象要素不适宜,空气舒适度呈“闷热”时,对人体健康同样也是不利的。这个时候,使用空调降湿、风扇送风,就能改善空气舒适度。人体便会感觉清爽一些。

就业预警论文 第4篇

一、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是高校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一套特殊的程序化预测、评价和处理机制, 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在就业中出现的不良情况, 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及时提醒学生本人及其家长, 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就业力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近来, 90后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研究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有着长远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研究意义

1、有利于转变高校学生工作思路

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 树立个性化育人理念;研究“就业力”的相关问题,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 从概念入手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预警机制”能够有效改变传统以淘汰、控制、惩罚为主的学生管理机制, 做到防患于未然, 形成新的现代育人模式。

2、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有利于学生找准自身优劣, 快速发挥个人比较优势;研究“就业力”的相关问题, 有利于转变学生重知识, 轻能力, 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状, 引导学生不要仅仅以“就业”为宗旨, 要全面提升自身“就业力”;研究“预警机制”能够防止学生不良思维方式定型, 而且可以对学生能力素质给予全方位的层级式科学指导。

3、有利于转变社会人才需求观念

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有利于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发掘人才, 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工作岗位, 做到人尽其才;研究“就业力”的相关问题, 转变用人单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人才的最重要标准, 引导用人单位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考评、录用机制, 推进制度创新;研究“预警机制”能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范式, 启迪其他机构建立各个层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预警机制, 进而拓展本研究的社会意义。

(二) 研究价值

1、研究“高校重点关注学生”更具代表性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 90后大学生成为一类极具研究价值的群体。他们中又出现了学习困难型、心理障碍型、经济困难型、生理弱势型等系列群体, 学界称他们为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或问题学生群体。避开这些尖锐词汇, 选择用“重点关注学生”来描述研究对象, 能从代表性群体中窥探特殊规律, 提炼出90后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建构中的普遍认知, 有利于在把握特殊性过程中掌握学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2、研究“就业力”更具科学性

国际较公认的“就业力”概念是国际劳工大会给出的, 就业力是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 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力”是一种“多维力”, 它与人的思维力、观察力等能力素质充满交集;“就业力”是一种“胜任力”, 重点在于考察人的一般能力;“就业力”是一种“可能性”, 是不确定的和未知的。“就业力”是高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的一种核心素质, 要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进行培养、预警、监控和干预, 高校教师在可控的大学四年进行系统数据分析, 针对大学区间建立预警机制, 其结果会更为科学。

3、研究“预警机制”更具前沿性

研究就业力预警机制的科研成果不多, 研究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的成果就更少。研究“预警机制”是学术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 至今研究仅处在探索阶段。论证旨在借鉴预警机制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 在一片前人相对摸索不深的领地, 争取留下些许思考, 这也正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构建的具体内容

(一) 确定预警机制流程

1、预警信息搜集

建立信息准确、真实、规范的“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信息资源库”。搜集预警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采集、信息完善和信息的预警处理, 这是准确和顺利实施预警的前提。

2、预警分析与判定

建立方法严谨、科学实用的“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数据库与参数库”。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量化标准和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把“就业力”中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态度能力分别解构, 根据具体特征描述所对应的具体分值, 设立赤、橙、黄、绿四级预警指标, 并将每个学生的就业力状态与之比照, 进行就业力分析与评估, 判定出预警级别。

3、预警执行

建立反应可控、快捷有效的“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模型”。当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警情确认后, 学校要及时把警情提示给相关学生, 并与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充分地沟通协作, 必要情况下可以将《高校大学生就业力“体检”报告》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明晰自身的“就业力”分解指标中的不合格信息, 从而根据高校学生特点, 采取针对措施, 解决问题。

4、预警效果监控与评估

在预警过程中, 采用指导策略、帮扶措施和最终效果报告, 用上述三部分信息来评估预警绩效。

(二) 确定预警原则与标准

确定预警原则, 坚持主动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系统弹性、闭环模式等原则。

设立预警标准。仅以一学期的学生学业成绩为例, 根据学生状况、学则管理规定及日常考勤划分出四级预警标准, 如下:

第一级:所得学分<应得学分的90%的或旷课>10学时的。绿灯亮, 表明学业开始出现问题的萌芽。

第二级:所得学分<应得学分的85%的或旷课>15学时的同学。黄灯亮, 表明学业问题显现。

第三级:所得学分<应得学分的75%的或旷课>25学时的同学。橙灯亮, 表示学业问题较突出。

第四级:所得学分<应得学分的65%的或旷课>40学时的。红灯亮, 表示学业问题比较严重。

(三) 预警的实施

第一级由最先了解学生情况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列出预警对象来实施。

第二级由能及时给予学生预警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来实施。

第三级由能够全面把握学生状况并能调动各种力量及时给予学生预警的相关教学管理者和辅导员实。;

第四级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心理咨询等机构进行实施。

把握适度原则,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利用多种条件组织学生社会实践。

三、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研究的方法创新

(一) 开发并安装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力预警电子软件

在确定就业力预警流程图, 建立学生个人资料库, 提出预警软件相应功能要求后, 确定预警信号的具体数量判断标准, 开发相关就业力预警软件。

(二) 确立单项就业力评估指标体系

就业力可以分解为若干分支, 如针对知识能力容易确定评价标准, 但评价态度力、技能力的统一标准不易确定, 力求在上述相对务虚的单项就业力评级指标上, 制定一整套相对务实的评估体系。

(三) 利用管理学的“360度”测评和“0.618”黄金分割最优方法, 确定分项警戒参数

如同人的体检报告, 确立就业力中各个分解指标的可量化预警高限与低限, 输入学生相关信息后, 重点关注大学生能很快拿到“诊断证明”, 可以科学判断自身在就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建立多维、立体式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模型

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在就业力要求和就业力具体侧重上有所差异, 研究要实现多维交叉如:建立“学业困难型大一学生就业力预警模型”, “经济困难型大三学生就业力预警模型”等不少于20种的多维预警模型, 使预警机制研究做到具体化、系列化、真实化。

四、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构建的预期目标

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针对各省市高校重点关注大学生, 建立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从代表性群体中窥探特殊规律, 提炼出90后大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建构中的普遍认知, 树立全新育人理念, 使学生就业方式更为灵活, 就业渠道更为宽广, 择业环境得到改善, 使政府、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四方满意。

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对就业预警信息进行筛选、动态监测、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性意见, 针对相应预警提示, 将毕业生就业发展变化情况、专业招生情况以及相关预警动态信息反馈给相关单位和个人, 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制定相关高校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帮助学生选择合理的期望值, 树立全方位就业、先就业后发展、自主创业、敢于竞争的意识。预警机制的成果可以在相关各高校推广, 构建高校学生就业力联网预警系统, 重点城市构建网络就业预警总系统, 最终建立高校学生就业力预警系统, 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提升就业力, 提高人才竞争力, 促进人才发展。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研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在我国仍没有建立一套公认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为我们开展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构建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 加强该方面的预警机制研究势在必行。在新时期、新的条件下, 我们会充满信心, 不断努力, 拓宽思维, 不断探寻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构建的新模式、新方法。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有重要意义:能促进高校学生工作思路的转变、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最终到达建立高校学生就业力预警系统, 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就业力, 促进人才发展的预期目标。以“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预警机制”研究为突破口, 立足实践, 力争达到新的研究高度。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预警机制,就业力,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龚红果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5) .

[2]谢爱国等.大学生就业预警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2) .

[3]武毅英.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之探讨[J].江苏高教, 2007 (5) .

[4]万明国.论高等教育就业指数评估的原理与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 2005 (5) .

就业预警论文 第5篇

“预警机制”,是指在某件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对即将发生的事进行预测、监测、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制度,完善的预警机制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不合理的事情提前做出预判,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学者将预警机制用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高校应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大众的共同配合下,根据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全方位分析和评估未来一年乃至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为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学生择业创业提供前瞻性的就业信息,使高校自身能够掌握主动,实现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做出相应的调整,防患于未然。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说,“预”是预警机制的核心。而就业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就业调查为基础,以就业市场预警为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使院校得以健康发展,持续不断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建立就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利用SWOT模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SWOT分析方法是在经济领域常用的用来确定研究对象内部竞争优势、劣势以及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各因素,通过矩阵形式排列,总结出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各因素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研究对象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与对策建议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笔者在这里应用SWOT分析模型,从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就业劣势、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等方面,分析目前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二)建立就业预警机制必要性

从上面的SWOT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毕业生(在校生)在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双证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先天生源质量不高、就业心理上好高骛远等因素又将成为制约其就业的劣势;在就业机会方面,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众多外资、合资企业涌入,对具有国际视野、双语等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增加是其一,其二是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及大学生就业的重视,不遗余力地鼓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然而,大学生就业、尤其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就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不及其他院校,能够与之直接对接的外企、合资企业数量有限,用人需求和毕业生直接“不匹配”问题严重。中外合作类院校属于对就业弹性敏感单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影响招生及学院未来走势。

因此,作为为社会输送所“特殊需要”人才的“输送基地”———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如何将自身优点要素发扬光大,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调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其当务之急。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组织运行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建立健全。政府和企业也责无旁贷,需各尽其责,共同努力。

1. 学校。

在就业预警机制中作为主要角色之一的学校,对于就业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联合就业单位以及与在毕业生工作中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包括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密切配合,掌握毕业生就业一手资料,是大学生就业预警信息的输送命脉。此外,我们认为,就业预警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校内外联动的过程。高校构建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可在校外进行用人单位、校友跟踪调查,开展就业市场预警和人才需求预警;在校内进行在校生择业倾向及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调查,高校在就业预警机制中起带头作用。而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等需要一个完善的就业预警系统,需要院校根据就业预警及时调整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本身对此类院校意义重大。

2. 企业。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担负着用人的重要职责,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和评定,通过回答对企业的调研问卷等提供就业预警的相关数据,尤其人才需求等数据,能够对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等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而这也有利于用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反馈给高校,高校再根据其需求做相应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其发展的智力支持。因此,在构建就业预警机制上,企业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3. 政府。

政府具有发展教育的职能。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统筹规划各种资源,以保证教育工作有序进行。笔者认为,政府在辅助社会办学方面,应该把就业预警作为确立中外合作类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是就业预警机制中主导因素,发挥主要影响作用。具体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类院校就业预警系统建立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整合国内外资源,提高办学质量。而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和引导其他力量(如高校、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注:(1)统筹、执行、监督;(2)信息数据共享。

(二)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符合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的需要,有利于学校掌握就业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专业需要,将现有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关注的信息共享,主要是就业预警运行机制的各方,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整体上看,我国就业预警信息共享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尤其是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政府并没有形成可以信息共享的大数据库,政府在信息共享机制中职能性缺位;相关企业与院校合作共享意识较差,信息数据不容易统计和整合;高校从事就业信息统计的人员缺乏,院校内部缺乏就业信息共享内部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各类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采集更加及时、准确,这也使得在就业预警运行机制的主体实现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尽管从目前的形势看,实现就业预警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是必然的趋势。在此,本文给出建立就业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的几点建议:一是提高共享意识,从政府到院校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数据库,这是建立就业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就业预警信息综合利用的宣传和指导。二是建立信息共享的制度保障。在明确此类院校的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之后,政府应对所有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明确哪些信息由政府提供与分析,哪些由企业和院校协同提供。三是明确信息共享的具体需求,即哪些信息和指标共享。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就业预警信息收集、共享软件系统。

注:(1)数据统计以年为单位;(2)院校需分专业统计指标。

(三)构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决策机制

“预警”的目的是在“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和观测得到可能性的前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危险”发生造成的损失。而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教育部门宏观调控、降低成本,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院校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类院校,健全的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最主要目的是给合作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控决策提供有利数据,为其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数据支持。

1.构建政府层面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定位相结合”的就业预警社会决策机制。任何形式的办学模式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创建并发展的,政府对于高校的办学方向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这里包括,首先,国家应调拨资金,建立专门机构及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就业预警的相关调查和宣传工作,同时,国家需要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和引导媒体在预警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其次,政府部门需要根据社会各界共享的就业相关信息,及时总结、更新,对年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需求、就业质量、待就业人数、待就业人员专业分布情况等信息指标归纳统计,建立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一系列指标模型,连续不间断地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未来就业形势做出预判,并最终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质量年度报告;在宏观上指导和调控各地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及招生情况。这样,政府才能最终在宏观层面指导社会办学。

2.构建高校层面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预警决策机制。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高校等位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求,需不断根据人才市场和就业部门的需求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就业率下降,必然会导致未来招生困难,从而院校进入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内部相关机构,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各院系应该共同协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就业状况调控和监测,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整。

在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决策机制设置上,高校应该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相连接,通过掌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在此基础上的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对目前的专业建设、招生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进行评估,建立“就业—专业—市场需求”的联动机制,对就业前景不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调整,对于市场紧缺、用人需求旺盛的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四、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唯有好的就业率才能给院校带来优质的生源,而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院校需要良性循环,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社会需要优秀的人才供给,就业预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需求和供给间的匹配问题,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结合当前经济环境大背景,研究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建立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就业预警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为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学生择业创业提供前瞻性的就业信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