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资料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_高校舆情分析报告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_高校舆情分析报告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建议策略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_高校舆情分析报告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有效应对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ZA01)

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较2011年底提升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网民数量之大,增速之快,使得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显微镜”、“聚光灯”。面对新形势,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迅速做出疏理与引导,消除负影响,弘扬正能量,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网络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快、影响大,已经得到国家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开展了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控疏导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监管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诸如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等机构,并落实了监管部门,配备专人监管。如:抚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办公室”,4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所辖11个县区均成立相应部门,并配有专业监管人员,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监管队伍,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平息”的工作要求,进行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理。

第二,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实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新闻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网络舆情工作职责、舆情处理工作流程等。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监控疏导机制初步建立

1.确立了舆情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单位、责任人举行舆情分析会议,客观梳理研判近期舆情动态,主动预测、系统了解社情民意,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2.探索了网络舆情监控疏导机制。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网络意见受理、处理、反馈等相关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导向作用,围绕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真相,解释质疑,维护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网络社会良性发展。

3.搭建了网络官民信息互动平台。一是开通官方留言板。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对留言板的留言有制度化办理,现在有十几个省市对如何办理人民网留言,用政府文件的形式加以了规范。如吉林省委办公厅组建了一个网友留言督办处,有5个编制,专门回复人民网留言;山东、河北成立了社区民意办公室,云南、天津等地设立网络处,这些都是专门的回复机构;抚州市门户网站开设的“网上办事大厅”迄今已累计收件189898件,累计办结186287件。二是开通官方微博。由于移动无线网络快速发展,催生了微博、微信等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和部门领导个人微博,直接与网民互动,解答网民疑问,开展网络调查,推动政务工作由虚拟网络向现实工作转化。

(三)监控疏导成效初步显现

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统计,2009年77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有23件率先在互联网曝光,可见,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直接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处理能力和效果。

一方面,对网爆地方官员腐败处理有力度。如2012年被网爆的“微笑局长”、“表哥”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被免职查处;2013年网爆重庆官员雷政富“不雅视频”,当事人被爆光63个小时后即被免职调查;目前涉及此案的21名官员和国企高管均被免职查处。充分表明了地方政府对待舆情的重视程度和处置力度。

另一方面,对网爆公共社会事件处理有担当。2003年广州的孙志刚案,最终使得延续了几十年的收容遣返制度被废止。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杀人的十年冤案获昭雪,引起许多网友高度关注,_门向当事人及家属公开致歉,目前,此案正在进行申诉赔偿事宜。这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受到了人民群众欢迎。

二、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诸多特性决定,做好疏导应对工作既要看技术手段,更要看工作态度——一种为民、利民的务实诚恳态度。所以,正视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根据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监管力度不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网络舆情,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方面大多以事后的“灭火”处置为主,而对事件的预见性“防火”措施显得乏力,监测行为很少或者效果很差,即使事件的前期因素已经积累,但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监管投入不足。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少、设备差,监测指标和系统不统一。虽然一些商业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提供预警功能,但政府部门接到预警之后再了解整个事态的方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疏导方式不当

一是反应速度迟缓。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公关和应对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二是存在简单封堵、压制做法。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仍然抱着能瞒则瞒、能压则压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有关部门用“零投诉”回应投诉,马上引起群众一片哗然。其实三亚方面在处理宰客事件时是十分积极的,商家也得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罚,但是面对舆情时,却抛出了诸如“取证难,请消费者站出来”、“追究法律责任”等言论。

对负面消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对待,也是一些地方常用的模式。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把负面报道看作是“洪水猛兽”,动辄使用权力或者找网管关系进行封堵、打压。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如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

(三)问题处置不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淡化期处置不当,往往不利于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表现为潦草回应以图应付了事。当政府介入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后,惯性思维地胡乱给事件定性,为了维护所谓的官方脸面和利益而潦草应付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更大的官民矛盾。一是话语随意型。如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期舆情处理中_发言人说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迅速在网络上为传播,一度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二是强词夺理型。如2013年4月河北沧县环保局“红豆局长”事件等,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形象。三是推卸责任型。如前不久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备150万元丰田霸道V8豪车、挂假军牌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

三、网络舆情有效监控疏导的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网络舆情疏导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地方政府应根据网络舆情产生过程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淡化期等四个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

(一)提高网络舆情潜伏期监测预警能力

适度加大舆情监管投入。确保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适度投入是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监管系统和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来,由这支专职“舆管员”队伍对网上涉及本地的舆情实行每天24小时监管和疏导。同时,每个乡(镇、街道)、单位和部门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兼职“舆管员”队伍,兼管涉及本地、本单位的网上舆情工作,成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二是加大对监控必需设备的投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效能与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要舍得花钱买平安,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优化舆情监控条件,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危机,并针对网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酿成重大。

及时预判、发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疏导能力与政府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加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善于从社会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信息。舆情监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与纪检监察、、公安、国安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重要舆情隐患人员名单,明确预警方向;要密切关注上述人员在网络上的言论动向,及时发现舆情引发苗头,并认真研判处置预案,通过相关机制敦促有关部门妥善消除舆情苗头。其次,完善舆情监督渠道。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开设舆情监督专区,在政府门户网上设置举报专栏,鼓励广大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日常作为,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实名举报,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完善行风政风热线等其他切实可行的诉求渠道,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再次,完善舆情报送制度。政府宣传部门每天定时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重大舆情要即时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贴、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强化网络舆情爆发期应急措施

一要优化舆情应急预案。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监测,其中潜伏的有可能导致和公共事件等信息将会一一爆发出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按照“主动介入、谨慎操作、严肃对待”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重大舆情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化解和转移网民对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要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公众知情权,协调政府和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化解矛盾。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是核心环节,因为所有相关信息的汇总、方案的制定、临场的解答都要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环节。作为各政府部门,需建立长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职责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汇集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关于此次舆情的全部信息,包括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处理情况等。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新闻发言人需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研判,研究可能发生的走势,分析网络关注的核心点,从而对症下药地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处理舆情。最后,组织信息。信息的总体思路、语言组织、证据把握等都必须精心准备,防止出现激化舆情的情况。

三要果断扼制谣言传播和恶意炒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故意散布和传播谣言或者恶意炒作放大舆情的公开言论,要通过协同网管、公安等部门,坚决果断予以封杀,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要及时依法处理,从而有效干扰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故意造谣、恶意炒作行为,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网络舆情持续期疏导方式

网络舆情“持续期”是网络舆情达到顶峰的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将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舆论方向。

一要实现“疏”与“堵”有效结合。在网络舆情疏导处置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好“疏”与“堵”的合理选择,及“疏”与“导”的有效结合。如上文所述,对于网络中的谣言消息和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信息,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否定,并采取关键词屏闭等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封堵,禁止其在网络继续扩散。但是“堵”的措施应该正确运用和少用,更不许以此为借口对实事求是的批评曝光行为进行干扰封杀。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应该少用封堵手段,多选择“疏”与“导”的策略,主基调是引导而不是压制。正确而有效的引导,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合理处置、信息畅通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二要实现“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面对网上大量询问、置疑、投诉等信息,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确保网上“有回音”,网下“有落实”。同时,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平台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变“争夺话语权”为“主动掌握话语权”,正确、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有力打造两个网络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平台”:即及时一些重大信息和政策,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不让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二是“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和群众进行网上对话,让群众畅所欲言,成为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的窗口和渠道,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效化解群众有意见抚处提而引发潜在危机。

(四)健全网络舆情淡化期善后机制

一是涉事主体问责机制。对舆情暴露出来经查属实的问题、涉及到的人或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还可把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各级领导干部,供其随时浏览,坚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修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在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故意造谣煽动,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涉及到违纪违法者,要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二是处理结果反馈机制。在舆情平息、对涉事当事人(包括被举报问题的当事人和利用网络故意造谣、恶意煽动的当事人)的调查处理告一段落后,将较全面的处理情况在网上平台予以公布,既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又接受网民监督;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依法处理,也可以警示网民依法正确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

三是舆情得失反思机制。对网络舆情个案整个进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已有的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确保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更加规范有效,为提高今后的舆情监控疏导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的新形势,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中,要戴好“显微镜”,用好“麦克风”,当好“灭火器”,做好“导航员”。

参考文献

1范达超.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汪寅.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3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0,(3).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2篇

虽然成效额总的数量不是几十万、几百万。但从成交额增长百分率上看,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倍多、××年比××年增加了将近5倍。××年寄样次数比起××年增加了63%;××年寄样次数比××年增加了233%。看到这些数据,真是很高兴!(当然、小数字增加起来更容易也是一个原因、10变成20容易、100变成200就需要花点时间精力了……)

所以,我们在做了为客户提供高效率服务、高性价比产品的同时、也要消除客户与我们供应商之间的顾虑,让客户与我们合作起来放心、开心。

第一次合作卖产品、后续的合作用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同和信赖。在我们喊出诚信经商的同时,也要身体力行,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承诺。

华诺、华诺、一诺千金、赢在执行……我们继续努力!

我于进入市场部,并于xxx被任命市场部主管,和公司一起度过了两年的岁月,现在我将这期间的工作做个汇报,恳请大家对我的工作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为建立信任的关系,与每个客户进行交流、沟通。让其从心底感觉到我们无论何时都是在为他们服务,是以帮助他们为主,本着“我们能做到的就一定去做,我们能协调的尽量去做”的原则来开展工作。

这样,在业务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他们的需求,得到我们应得的利益。而且通过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取得下次合作的机会。

就像春节前后,我部门员工将工作衔接的非常好,丝毫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就能做到处在某个特殊阶段就能做好这一阶段的事情,不管是客户追踪还是服务,依然能够坚持用心、用品质去做。x年的工作及任务已经确定。所有的计划都已经落实,严格按照计划之内的事情去做这是必然的。相信即便是在以后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也会选择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方式来解决。

x年,在懵懂中走过来。我自己也是深感压力重重,无所适从。但是我遇到了好的领导和一个属于我的团队。他们的帮助和包容是我个人现阶段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在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做人和做事的理解中收获最多的一年。

过去的已经过去。每一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开始。

在今年的工作中,以“勤于业务,专于专业”为中心,我和我组成员要做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营销策略方面,采取多样化形式,多找书籍,多看,多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让大家把学到的理论与客户交流相结合,多用在实践上,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然后相辅相成,让团队的力量在业绩的体现中发挥最大作用。为团队的合作和发展补充新鲜的血液和能量。同时在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业绩的过程中。

以“带出优秀的团队”为己任,要站在前年、去年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创今年业绩的同时,让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有提升,都要锻炼出自己独立、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将来无论是做什么,都能做到让领导放心、满意。

走进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生存?不论做什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最主要。学做人,学做事。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做事,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这份工作,那就要尽心尽力地做好。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责任。

通过这两年的工作,我感同身受。我看到了公司所发生的变化。也感觉到了公司必然要向前发展的一种决心。我相信:“公司的.战略是清晰的,定位是准确的,决策是正确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带领市场一部全体员工随着公司的发展适时的调整自己,及时正确的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为公司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尽我们个人的微薄之力。

回首过去,我们热情洋溢;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新的一年,新的祝福,新的期待:今天,市场一部因为在此工作而骄傲;明天,市场一部会让公司因为我们的工作而自豪!

时间如梭,转眼间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凡的考验和磨砺。

最开始在XX部,从一个完全不了解资费的门外汉,到现在对资费过目不忘。由于前期对周边乡镇情况不熟悉,后来被老员工带着熟悉各乡镇的地形,慢慢学习怎么和陌生的人沟通,打交道,再到竞争对手的代理商店里去策反,一开始还有点顾虑,后来时间长了所管辖的片区的移动店每间都会定期去拜访,去策反。就算不成功也要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为以后的渗透工作做好铺垫。

初春的时候天气还有点冷,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有雾,每次下乡到达目的地身上基本是湿的,但每次都是蛮有成就感的,每周一的时候就会把这个星期的工作给自己安排好,经常中午不能回来,就在外面随便解决午饭,可是感觉还是值!不管天热天冷还是打雷下雨只要我所在片区的代理商有任何问题我都会尽力去解决,因为年轻,刚开始代理商对我还不是持怀疑态度,时间长了用我的行动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年轻并不代表缺乏经验。

8月份响应公司的号召,带着代理商们每天去扫村,早出晚归持续了一个月,大家都很辛苦但在领导的鼓励和策划下,看着每天所出的成绩感觉再辛苦也值,这个月的户外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市场部前后管理过XX和XX片区很在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以目前的行为状况来看,我还只是一个刚入门的营销员,本身谈吐,口才还不行,表达能力不够突出。根源:没有突破自身的缺点,脸皮还不够厚,心理素质不过关,这根本不象是我自己,还远没有发掘自身的潜力,个性的飞跃。在我的内心中,我一直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营销员,这股动力;这份信念一直储藏在胸中,随时准备着爆发,内心一直渴望成功。“我要像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去战斗,超越自己。”

20xx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力。

一、年度工作情况:

1、 熟悉了解公司

我于20xx年9月进入公司,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公司这个团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铺垫,我加紧对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的了解,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市场工作

作为市场专员,熟悉和了解市场对工作是必要的。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常常查询资料及在每次活动中学习广告公司的策划安全,对各类市场活动深化了解,对促销活动做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参与各类活动之后之后,掌握了各种市场组织、操作流程,以及活动所能涉及的细节,提高了在市场活动方面专业知识和有效经验。

20xx年即将随风逝去,回想自己在公司将近1年的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闪光点并不多,许多工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总结起来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主动学习沟通、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汽车专业比较陌生,对于销售政策的不及时了解并消化,造成宣传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错误,不能达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主动加强和销售部及经营单位同事的沟通,通过公司这个*台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2、 缺乏计划、总结性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计划、总结性,工作目的不够明确,主次矛盾不清,日常工作结束后不能形成具体的材料,常常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领导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要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完成工作结束后的各类信息回收,做事加强目的认识,分清主次矛盾,争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业面狭窄

作为一个市场部成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公司的需求。自己的专业面狭窄,对汽车行业其它专业认识不够,特别是活动策划以及宣传创新,这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将加强其他专业的学习,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高主观能动性,争取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成20xx年目标计划的措施以及建议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3篇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_“谷歌_“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管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简称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普及率达到,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近三成高校成移动互联网必争之地。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变化,让社会舆论环境变得多元复杂,也让高校的舆情应对难度加大。此外,中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动无常、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以及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频繁触发社会热点舆情,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备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容易被外界的各类舆情信息因素所影响。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一、“变守为攻”,加强主动宣传与回应

二、“变疏为密”,加强科学管理

应对舆情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在舆情管理方面,高校除了要有可以主动出击的“矛”,还要有防守严密的“盾”,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快速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有健全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应设立专门的人员甚至机构负责舆情监测和研判,并细化舆情应对标准,以及重大舆情的回应预案,将舆情的防范“网”织得又紧又密。首先,要坚持舆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目前,网络和报纸是首曝舆情的主要媒介。但一般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络版,所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基本上能达到舆情监测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调查。高校可以在宣传部门或者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校的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来讲,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需要借助能够智能检索的舆情监测软件,但具体到某一所高校而言,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主流的新闻网站、论坛,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人工监测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舆情监测的需要。为了防止遗漏舆情,可以在高校建立机关部处和学院舆情联络人机制,通过QQ或者微信群,联络人随时向学校舆情监测部门报送涉及各单位或者是学校的舆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舆情监测需要日积月累不间断地的坚持,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重大舆情,及时了解、跟进事件。其次,要分析研究科学预判事件发展趋势。舆情分析研判是根据网络空间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热议程度、观点分布等,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预判事态发展趋势,是危机应对的基础。高校需要建立新闻宣传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舆情研判机制,确保应对工作积极稳妥;可以依托新闻院系的专门人才或者团队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持续观察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等方法,预判舆情的发展趋势,形成研判报告;并酌情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舆情应对策略。再次,及时应对舆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舆情应对是指在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公开透明、快报进展等原则,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各部门协调运作,以达到应对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迅速减轻舆论压力、妥善处置舆情事件的目的。校可以依据红橙黄三级预警进行危机分级,制定相应的舆情分级标准,应对的原则、措施,以及应急预案;针对重大危机事件,高校可以成立舆情应对小组,协调校内各单位资源和信息,统一和规范口径,通过召开新闻会,在社会主流媒体上新闻通稿等形式,回应舆论关切,及时公布事件处理措施和最新进展,直至事件妥善解决。

三、“变生为熟”,提升管理人员媒介素养

高校要做好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提升媒介素养,不断地去了解、熟悉、掌握新媒体及其传播规律,对新媒体“变生为熟”。一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熟悉运用。作为高校舆情管理人员,经常使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才能熟悉新媒体的语言风格,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特别是在工作中,需要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检索,熟悉网络用语,了解“三微一端”的关键词检索方法,才能更全面、快速地在新媒体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也才能在舆情管理中高效准确地开展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二要开展舆情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秒”为单位,网络舆论的变化也是也瞬息万变,难以捉摸。面对重大舆情,应对工作也是分秒必争。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专家资源,对舆情管理从业人员和校内各单位的舆情联络员开展媒介素养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和不定期讲座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形成范围广泛、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格局,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三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开展专门研究。

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一直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舆情应对失败的案例,从中汲取教训,找出舆情应对的漏洞和失败的原因;研究舆情应对成功案例,从中学习经验和规律,并完善应对机制和措施,以期在今后的舆情应对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运用新媒体主动宣传、回应舆论关切,挤占舆论空间;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不断健全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科学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锤炼与新媒体打交道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从而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爱杰,王晶.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J].学术交流,2014(08).

[2]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01).

[3]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检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5篇

〔关键词〕SWOT分析;网络舆情;政府策略

1 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_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丁菊玲等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2]中重点分析了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内在过程,对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外在因素进行探讨,给出网络舆情危机影响因素;张一文等在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3]的研究中,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探究事物自身演化机理,为控制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引导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构建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SWOT策略矩阵,为政府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SWOT是一种策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策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4]。SWOT分析矩阵如图1所示。

对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方的政府部门来说,影响事态的因素大致可分为4类:有利于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自身存在的可能导致事件恶化的劣势;有利于事态好转的机会;可能导致情况恶化的威胁。因此,SWOT分析可以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复杂因素的信息分析提供有效的思路和途径,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策略。

基本思路

注重政府与网民联系的紧密性,充分认识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相互转化。建立面向未来的思维,采取动态、辨证、关联的视野来识别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注重内部资源、能力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各因素的影响,加强对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相互转化的考虑。

优势分析

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突发事件发生、政府部门处理案件、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事件平息等阶段。在政府部门处理案件过程中,通过调查取证掌握突发事件详尽的原始信息,这是政府争取网络话语权最重要的信息;在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阶段,政府部门拥有电视、报纸、广播、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政府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具有应对和控制事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拥有突发事件最为全面的信息;

(2)政府通过网络监测宏观把握舆情态势,即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3)政府拥有主流媒体和宣传机构,可用其稳定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凝聚力;

(4)政府拥有对网络监管的权利,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规范互联网信息;

(5)政府部门(公安机关)有执法权;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6篇

关键词:虚拟社会;意见领袖;注意力经济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_在《_》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从_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互联网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是社会舆论尤其是广大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的反应平台。

2.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传播力,震撼力,变化力,渗透力是我们以前在控制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3.根据以上的观点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难以预测的,要求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观察互联网的动态,时刻警惕这个平台的变化,同时要运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知识和管理头脑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还要结合国家的具体形势,有步骤,有计划的运用国家政策机制,将这个平台运行到良好的轨道上去,达到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最终目标。

(二)网络舆情的含义

对于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我国的研究早已开始,只是各家各派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曾润喜博士的观点较为权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

笔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也有自己的看法,网络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发表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当这个意见综合具有大量的支持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时,就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并促使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网络舆情由此产生。由此推论,网络舆情有五个要素构成:网民、社会的相关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以下一一分析这五个主体的含义:

1.网民。我认为这里的网民应该指经常在网上浏览热点焦点新闻并且经常性的发表言论的网民,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网络舆情的支持者,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__公室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现有亿个博客用户,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有六成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所以在我国之所以一些局部社会热点问题会迅速形成大范围的甚至全国性的热点,是具有广大有效网民来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

2.社会相关热点事件。我认为这个相关热点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新闻性质,新闻有四个特点,真实,新鲜,简明,精深,这个社会相关的热点事件其真实性有待近一步考证,这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随意性有着很大关联,但它一定具备能充分吸引有效网民眼球的新鲜性的特性;(2)这个热点事件是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容易在网上形成舆论,这个话题往往还是与有效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3)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无法解决,被知情网友爆料出来的,希望能通过社会舆论解决的话题;(4)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有媒体参与,使得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往往有后续报道,使得有效网民得以持续关注。

3.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是指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关于这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网络热议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并随着网民的关注度而发生变化,网民如果持续关注,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相对长点,反之,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短一点,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的某某门事件就是具有很强的时间阶段特点;(2)热点事件的空间往往由点到面,随着事态的发展,由局部扩大到整体,使得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延伸,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全国性的声势;(3)网络舆情的空间和时间要素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媒体的广泛参与是不可分离的,媒体作为扩音器,将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展到最高层次。

4.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我认为在网络舆情的五个要素之中,这个要素是最本质的要素,这个要素反映了社会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声,甚至可以作为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往往和网民最关心的话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网民最关心的话题在网上搜索得最多的公众话题是住房问题,其次是物价。之后是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灾害频发、人口普查和大学生就业等。同时,在“十大理财问题”榜单上,房产税、股市、加息、银行收费、人民币升值、住宅限购等,都成为中国网民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只要出现了与以上问题有关的事件,立刻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上形成热议话题,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2)从反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是属于突发性的公共关系危机,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舆情危机发生后,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不利于社会的负面灰色言论,所以网络舆情既有正面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负面因素,这使得如何引导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宣传工作的重点。

5.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怎么引导,引导网民的舆论走向何方,是否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是否应该将网络舆情的引导法制化建设,如何利用网络舆情,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而逐渐摆到我们工作的桌面上来。

二、传媒网络舆情的监测

在我国网络舆情的监测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传媒力量,比如河南省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走在了全国网络舆论界的前沿,从省级媒体到各地级市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在积极的整合,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网络舆情监测和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例如_河南分社在2010年进行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整合,在2011年正式成立了以智囊团思想库为中心的多媒体采编中心,尤其对省内网络舆论的监测进行了全方位的链条整合,将网络舆论民情迅速及时的上达,对接高端,采用高层决策,在充分参考国家方针大计的同时给各级领导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提供真实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资讯,其主要产品《_分析报告――舆情监测》用独特专业的视角解析近期发生的网络舆情,供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参阅,为了做到真正的下情上达,其间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及其大力支持成为建立完整的舆论监测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作。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how we can improve rapid respons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public opinion onlin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ocessing network media crises, the current government is facing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new tasks, but also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major issue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我认为网络舆情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互联网新时代条件下,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一、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将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 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网络舆情应对

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8篇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疫情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疫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疫情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疫情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教育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

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突发疫情舆情分级

根据突发疫情舆情的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舆情分为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三个级别,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Ⅲ级(黄色):指在日照市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

Ⅱ级(橙色):指在山东省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

Ⅰ级(红色):指在部级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极大。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岚山区海州湾小学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副组长:

员:中层教干、级部主任

(1)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疫情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报告情况;

(4)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并联系卫生防疫、医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疫情的舆情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小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1)负责做好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的上传下达、组织协调、信息传递等工作;

(2)负责舆情事件处置相关信息的统稿、工作;

四、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学校办公室牵头,会同学校各职能科室,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带班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每日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学校办公室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负面舆情信息,立即上报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三)预案启动

领导小组依据舆情信息的来源、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等指标,及时提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预案启动指令。应急响应及其响应级别命令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立即组织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及处置机制

舆情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舆情处置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疫情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舆情,并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责任,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重大处置工作结束后,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对疫情事件发生、发展和舆情应对处置进行总结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

六、应急保障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确保信息畅通。

2.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3.加强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建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邓玉,李祥洲,廉亚丽,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3):5-9.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品牌管理;危机公关

一、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监管缺失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微博、论坛、转帖、社区等网络手段表达想法。网络舆情的产生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态,而且还迅速显现出强势,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空间,也因此成为舆情监测的主要阵地。

(一)内涵

网络舆情监测是对互联网中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传达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从技术上来说,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舆论动态、及时应对处理危机,提供分析依据。

(二)功能

当前,许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第一时间是通过网络和获知,并引发广泛热议。对于企业而言,一旦陷入网络负面舆论洪流将难以自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疏导,甚至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挫,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三鹿”、“双汇”、“味千拉面”等企业面临的危机甚至最终破产的命运,除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不说是被网络舆论推上了悬崖。

网络舆论监测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掌握自身相关信息,同时了解行业动态,利用正面的网络舆论趁势而上,推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信号,启动预警机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问题,积极化解矛盾,避免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扩大,这对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保险公司的品牌管理

在保险市场竞争机制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价格、服务、销售方式、产品创新等一般竞争手段已经不再具备完全的竞争力,围绕企业特色、消费者需求,旨在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品牌建设已成为保险公司竞争的又一主力。

(一)行业特性

1.服务性。一方面,保险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也是服务商品,其表现形式是经济补偿,但以损失发生与否来决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风险性。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具有高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考虑如何进行风险规避,降低赔付率,从而降低保险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保险公司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品牌,是指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具备利益制衡和排他性特点。

保险产品不像其他一般性商品,可以在超市进行各种品牌比较,从而做出选择。保险商品分散于各家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之中,要搜集有关保险产品的信息比较困难,而保险商品又具有无形性与复杂性特点,因此,对保险产品来说选择成本大。而品牌则可以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的排他性特点,当消费者有了此类需求时会直接选择代表此类的保险公司购买具有此类功能的保险产品,从而实现品类与品牌的一一对应,节约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也就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辨识度。在竞争主体日趋多样化的市场格局下,品牌化无疑有利于增加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单从保险行业的服务性和风险性特点来说,品牌建设也是符合保险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舆情监测与品牌管理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舆情监测和品牌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公司要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必然离不开对网络进行舆情监测;其次,随着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的逐步建立,以及舆情监测系统程序的逐步完善,保险公司具备了建立舆情监测体系的可行性。

(一)必然性

从三鹿“结石门”、康师傅“水源门”、微软的“黑屏计划”,到双汇“瘦肉精”、味千拉面“勾兑门”等,从近年来企业危机发生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媒体的推动,甚至是直接由网络引发。这些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巨大,很少有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中做到完美应对、转危为安。因此,重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动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测、预警、处理以及跟踪企业危机事态,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二)可行性

首先,国内已经逐步开始建立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舆情监测服务。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网站新闻跟帖、社区/论坛/BBS、微博、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与此类似的还有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简美舆情监测系统、Rank舆情监测系统等等。

其次,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测部门,安排具有传媒公关从业背景,掌握搜索技巧,并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合理判断所监测信息的倾向性和发展趋势的人员负责网络舆论监测工作,同时利用微博、论坛、博客、QQ群等虚拟社区收集客户的投诉和意见。

四、舆情监测在保险公司品牌管理中的应用

舆情监测,概括来说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公司人员或监测系统密切关注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相关的网络内容、动态等,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公司;在预警环节,对一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做好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公司采取具体行动,及时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一)监测环节

1.监测对象。针对保险公司特点,选择一定的关键词,监测对象可大致锁定在几个方位:第一,金融保险类网站、论坛等专业类;第二,政府网站、人民网、新浪、腾讯等主流类;第三,新浪微博、天涯、_、豆瓣等热门类。

2.监测方式。一是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锁定舆情监测主渠道,收集舆情信息,定期形成分析报告;二是借助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建立公司网络舆情监管系统。

3.监测类型。网络舆情一般分为可预知和不可预知两类,因此网络舆情监测也相应地被分成日常监测和突发监测两种。日常监测,包括社会矛盾诱发的经济问题、保险公司过去发生过的同类事件、常规类事件;突发监测,包括个人意见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QQ 群等蔓延扩张演变的危机事件,公司偶发事件激发网络舆情形成,同类公司事件引发的连带影响等。

(二)预警环节

当网络舆论朝着某一方向发展、演变,但还未真正引发危机时,便处在舆情监测的预警环节。在这一阶段,如果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就有可能降低将企业危机的发生概率。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可以对症下药,关键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关键词。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通过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相关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大量采集、汇总相关网络信息。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首先,舆情监测人员必须与公司保持紧密沟通,随时反映最新信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其次,涉及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时,公司各部门需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判断危机走向,采取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最后,公司要积极联系相关网络媒体,进行公关协商,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力争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三)危机处理

在网络环境里,公司即便采取了预警措施也难以阻止某些热点事件,即公司危机事件的发生。面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保险公司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力争将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化解到最低。

1.还原真相。从过往发生的危机事件来看,不论是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还是民生经济实际问题,不论事件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多数第一时间还是采取回避或否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是引发更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往往是真实信息最为缺乏之时,也是正确引导舆论走势的最佳时间,此时事件主体如能在第一时间事件真相,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反倒能阻止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2.媒体沟通。公司如果能够与媒体达成共识,借助于某些主流或热门网站平台,可以事实真相,或转移舆论重心。

3.舆论引导。面对不同性质的危机事件,公司要采取不同的引导对策。对于网络炒作的不真实事件,公司要第一时间澄清谣言,并事实真相;对于确实存在的危机事件,公司同样要第一时间承认事实,对于产生的社会危害致歉,同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这种积极、正面的事件回应,不仅不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伤害,相反有利于将危机事件影响降到最低。

4.转移注意。经过了还原真相、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三个过程后,企业危机事件的高潮阶段已基本渡过,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淡出媒体视线,转移受众注意力,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在下一次的正面、利好舆论环境中再推公司品牌和口碑。

(四)规避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保险公司有着强烈影响。一方面,舆情监测服务机构通过对各类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呈现给其服务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舆情监测手段在道德层面上还未有定论,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解决危机事件固然可行,却要防止陷入对舆情监测过度依赖的怪圈,毕竟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才是解决危机的王道。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就是对公司进行标准化包装,最终浓缩成一种最为直观、简单的对外形象。毕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公司无法独占任何一种资源,也不可能独享一种信息,品牌建设的特色性、排他性便成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法宝,能够让企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网络舆情监测既是一种手段,帮助解决保险公司的危机事件,也是一把量尺,考量着公司的品牌建设和管理能力。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在具备了人力、资金、软件系统等物质和技术保障后,将在保险公司的品牌危机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戴元初.品牌舆情监测:另一个新闻视角.青年记者,2011(08)

[2]王维佳,王琦.自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及监测策略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2)

[3]曹远亮,柳炳祥,熊一兵.网络舆情监测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法制与社会,2010(05)

[4]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电子政务.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1篇

根据《_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印发〈达州市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我校根据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一、 目的与原则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在教科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红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吴应述担任,成员由办公室、政教团队负责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队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向上级部门主要领导请示,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应急领导小组领导,由信息股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  经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股室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  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办公室或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学校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后期处置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监管

一、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现状

1.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八十多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其它规定。[1]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_及其常委会创制的法律;_创制的行政法规;行业最高部门即拥有规则权的法规机构创制的行政规章。我国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主要有《_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网络传播试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

2.网络管理机构日益健全

政府参与网络监管的行政机构日益完善,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2]第一类是接入管制部门。工业_与工商部是我国网络媒体的接入管制部门。第二类是安全管制部门。我国的_门与国家安全部门是网络媒体的安全管制部门。第三类是内容管制部门。中央和地方的_公室和对外宣传办公室是我国网络媒体最直接的内容管制部门。

3.逐步将先进技术引入网络舆情监管系统

目前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置防火墙、安装过滤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来实现,具体来说,目_络媒体的技术监控手段主要有:身份认证、阻止进入、过滤和分级,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保障主要依靠技术上的不断升级,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强调自我保护,设立密码和安装防火墙等。

二、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应对网络舆情速度迟缓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也很及时,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和部门还是作为不够,应对网络舆情不够及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信信息晚,这些地方和部门没有专门人员盯网,更没有专门的应对网络信息的机构,对网络信息发现不及时,即使发现也无法找到相应的处理机构。二是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地方和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网络信息研究不够,应对乏力。三是协调共治的复杂性,在舆情信息的处理上,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协调共治需要时间磨合,因此,可能出现应对迟缓的情况。

2.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手段滞后

互联网每天新增海量信息,传统的人工化监看手段已远不能保证获取网络信息的时效性,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十分复杂,网络舆情具有苑判浴⒒ザ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这就决定网络舆情监测必须应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挨饿包网络舆情研判及时准确。第二,目前仅有国安、公安和宣传部门在使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政府相关工作的需要。所有涉及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府部门原则上都应该引入智能化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妥善应对日益增强和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场。[3]

3.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协调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设立网络监管机构的法律依据是《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涉及网络的相关监管部门就有__、工业_、文化部、_、_、国家政法委等二十多个部门。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相争,协调难度加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一些弊端:其一,造成全盘规划政策的困难;其二,导致监管的低效率。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而且导致争功诿过、执法责任不明等法律后果。

三、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必须着力构建提升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执政,增强人民公众诉求表达的信心,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制定并完善诉求表达行为的运作机制,建立政府信息披露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及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以使公众充分了解信息,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网络信息,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表达合理诉求提供渠道和保障,只有在公众充分知情和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的发展。

2.建立网络信息预警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要结合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4]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监测在于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有利于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研判,避免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

3.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沟通机制

网络舆情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处理不好就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因此,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掌握网民的诉求。要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作用,重视政府网站的留言板和论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和群众进行交流,让挤压在群众心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拿到网上形成碰撞,从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解决。

4.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网络舆情的爆发通常与网民的正义感相关联,很多网络舆情的传播都是基于义愤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痛恨。无论是为了维护正义原则的有效性还是保证社会持续的稳定,整个社会都必须求助于制度的保障,必须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来惩治非正义行为,以使社会正义得到弘扬。因此,就必须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力,使网络舆情事件持续恶化,对政府权威和公信力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参考文献:

[1]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4.

[2]钱伟刚.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9-41.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3篇

在以后的工作中,决心认真提高营销技能、处理能力,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已应该贡献的力量。我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两周前,我们大学生社会舆情研究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纳新活动,同时也对舆情研究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经过两天的宣传,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近180名新生愿意加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生舆情研究会。在新一届舆情研究会开展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汲取经验教训,发扬成绩,以便更好地开展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我校的舆情信息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南方雪灾、事件、两会召开、_事件、家乐福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些列事件,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我们忧心,我们愤慨,我们关心,我们心痛,我们有话要说。作为舆情信息员,我们要做好的就是把干部群众、高校学生的意见、感想以及他们对国家大事、政策方针的看法反映上去,让上级听到来自老百姓的真实声音。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舆情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始终正确反映客观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作为一名高校学生信息员,我们接触最多的当然也是在校大学生。虽然他们的看法不能代表所有群众,但他们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新的思想,他们关注时事。所以,及时、正确地反映高校学生和意见和看法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两会召开后,我们将大学生对新政策出台后的意见与质疑及时总结出来并反映上去,希望我们能对决策者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事件后,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展开调查,请他们谈对事件的看法,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如何看待那些与之相关的国际言论,并总结成文,形成专题报告;在_与家乐福事件发生时,我们及时关注我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调查中宣传国家对此类事件的态度与正确做法,告诫他们要理性爱国。在诸如此类反映干部群众看法观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高唱赞歌,也不过分贬低,我们愿意把最真实的声音反映到有关部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学习能力秀开始,起初不懂能力秀是什么,倒过来读就是秀能力,学了一年多的电子商务,归根结底,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要怎么做,感觉自己没能力拿来秀。

为了学分还是得做下去,从开始的完善个人主页到发表状态,发表观点到编写词条,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本身是个理科生对文字特别敏感,相比之下更喜欢数学,所以尽管我很用心地编写了词条和观点.

但都没通过,还扣了我很多积分,但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我是学习电子商务的,要求一定的文字功底,才能在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达到好效果,我不允许自己在这个关卡出问题。我不能再这样讨厌文字,我一定要练好我的文字功底,并且要做到能说善变。

1.服从安排。换言之,即在面对新闻舆论时,一定要服从上级领导、组织的安排,切忌不能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这样是不利于舆情的解决的。

2.尊重实际事实。也就是在应对新闻舆论的时候,一定不要歪曲事实,也不要否认那些本是事实的东西,因为一旦是事实,是无法否认的,也无法歪曲,所以一定要尊重实际事实。

3.及时发声。为避免无端猜疑,以及一些其他不利于舆情解决的衍生话题滋生,第一时间发声很重要。

4.正确引导舆论。换言之,即根据舆论的核心诉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措施,防止舆论的发酵和失控。

5.提出解决方案。不管前面的工作如何,最终都应该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xx年,我真的不想去做过多的形容,因为这一年我高兴过,难过过,努力过,也挣扎过。7月份的幸福新娘大赛,让我整个神经都是蹦紧的,这是我第一次带队,说实话,我太怕失败了,可能是以前的成功太多了,以前的自己没有怎么遇到挫折,因为我也没有经过太多的经历,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帮我,以前自己做门市时,有李姐,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有她在我自己只想做好自己的业绩就可以了,而七月份,在带队的情况下,知道这不是个人的事情,我的每一举一动,我的心态变化,都是有人看着的呀,我要给别人信心,哪怕自己再怎么累,再怎么不想撑下去,都得精神抖擞才行呀。那段时间,我真的哭了很多次,每天业绩完不成,每个队员都喊累,一个月没有休息,每天上通班,但我在公司不能哭呀,回到家里都还在想怎么才能把业绩做上来,我不能放弃,我得让队员有信心,虽然那次大赛没有完成业绩,但自己努力了,我经持下来了。

一切的一切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一样。姜总说过,写总结的时候不想谁都是在后悔,因为都已经过去了,到总结的时候再去后悔,我们已经没有资格了,任何事的结果都发生了,已经成为事实了,所以就算自己在20xx年还有什么没有做好的,有什么成功的都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要把握的是现在,每一次的失败与经历都鞭策我们前进,想想我们的五年大计,我们要的是不断加油,要的是离目标更近。

xx年,比较坎坷的一年,或许自己没有做好工作准备,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进行了反思,行为本身并不能说明自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我们行动时的精神状态。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做它时的心境,没有百分百如意顺心的工作,没有百分百不需要改进和总结的工作,工作和生活和人生一样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态。总结自己在xx年还是很情绪化,没有完全做到体谅领导和同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做任何事都会有第一次的,经历了第一次之后,我发现第一次做事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要有信心,激情和责任心。

xx年任重而道远,机遇与困难并存,目标与现实之差距,都要我们去面对,去迎接挑战。有这么一句名言“人的成长进步有五个毕经阶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交、高人指路、自己开悟。”读书、交友、名师指点这都必须要靠自己去开悟和践行,即自己要把从书本上、朋友身上、名师身上感悟到的好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并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为自己所在的岗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愿大家拥有四心:感恩的心、惜缘的心、进取的心、*常的心。总之,这一年以来,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但是不论欢笑或泪水,都将会是我们每个人在特别特弥足珍贵的珍藏。相信特别特的明天会更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年底了,来到这里工作已经有半年,在这半年中,我严格遵守公司各制度,与新同事之间相融洽,工作上互相帮助交流。这半年来,除了做好工本职工作外,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客户打交道,渐渐的得懂了一些与客户交流的技巧,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这半年来的工作:

2、寻找客户方面没有能掌握核心交流技巧,没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拖慢了公司的发展。

3、做事不够细心果断,一些推广方法使用的不够放开,比较保守,处理细节上不够细心,比较欠缺,常常是提醒了才能发现问题。

4、缺欠学习交流,以致于整个推广工作达不到理想状态,其它先不说,光是用QQ与客户交流就要有大理技巧,技巧用得好,才能交到更多的客户。

感想:

20xx年工作计划:

在以后的工作中,决心认真提高营销技能、处理能力,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已应该贡献的'力量。我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努力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不弄虚作假,为公司带来效效益。

3、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已与同事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对公司有用的建议。

4、不断尝试新的推广、营销方法,把推广工作做到最好。

邻近年底了,我想大家都在为过年前的最后冲刺而繁忙,有些兄弟也快要踏上回家的征程啦!

在深圳待了将近快4年了,去年年初还是刚刚起步,从一开端的小小卡商,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浩讯数码,这其中多亏了社区,论坛,淘宝里的各位社友兄弟朋友们,正是因为有您们的支撑,我们才干慢慢地发展起来。

浩讯的今天,有您们的功绩。说实话,其实我在社区里真的比拟少时光和大家沟通互动,一般都是内线或者电话接洽的。这可能是我们的不足,在此还请各位社友兄弟多多见谅与包涵。我们会持续秉承产品德量和售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与物超所值的购物*台,在您得到称心商品的同时,留下开心的记忆。

**这一年里,小店在各位社友、淘友的帮衬下,淘宝上线商品大概销售额将近100万,以实际数量也准。不爱好夸张其词。正是这小小的数据,反应出社友、淘友对本店的支撑与厚爱。

在这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浩讯数码工作室的全部同仁向所有关怀和支撑我们的朋友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贺大家新春快活,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我们会一如既往的为您供给更加完美和物美价廉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

这一年来的工作表示:强化形象,进步自身素质。为做好销售工作,一直保持严厉请求自己,重视以身作则,以诚待人,一是爱岗敬业讲奉献。自己的工作地规律就是“无规律”。

应当强化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在工作中,我们重视把握基本,尽力进步服务程度。虽然人手少,工作量大,这就须要我们全部人员团结协作。在这一年里,不管遇到上的艰苦,我们都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同事们的心都能往一处想,劲都往一处使,不会计较干得多,干得少,只盼望把工作美满完成。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必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重要是思想服务水*还不够,学习、服务上还不够,和有经验的同事比拟还有必定差距,业务上还在基础格式上彷徨,内容上缺乏纵深发掘的延长,在今后工作中,我必定认真总结经验,战胜不足,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风风雨雨雨又是一年,**年就这样快接近了尾声,新的**年又在向我们招手,经过这一年繁忙的工作,使我有了太多的感想。

一、年度工作情况:

1、熟悉了解公司

我于xx年9月进入公司,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公司这个团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铺垫,我加紧对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的了解,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市场工作

作为市场专员,熟悉和了解市场对工作是必要的。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常常查询资料及在每次活动中学习广告公司的策划安全,对各类市场活动深化了解,对促销活动做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参与各类活动之后之后,掌握了各种市场组织、操作流程,以及活动所能涉及的细节,提高了在市场活动方面专业知识和有效经验。

二、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xx年即将随风逝去,回想自己在公司将近1年的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闪光点并不多,许多工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总结起来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主动学习沟通、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汽车专业比较陌生,对于销售政策的不及时了解并消化,造成宣传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错误,不能达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主动加强和销售部及经营单位同事的沟通,通过公司这个*台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2、缺乏计划、总结性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计划、总结性,工作目的不够明确,主次矛盾不清,日常工作结束后不能形成具体的材料,常常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领导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要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完成工作结束后的各类信息回收,做事加强目的认识,分清主次矛盾,争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业面狭窄

作为一个市场部成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公司的需求。自己的专业面狭窄,对汽车行业其它专业认识不够,特别是活动策划以及宣传创新,这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将加强其他专业的学习,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高主观能动性,争取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来到xx已经两个月了,回想起两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懵懂青年。

初到xx,领导的关心,同事的照顾,让我感受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使我快速融入到xx这个大家庭里。公司的每一个人,不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不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营造着良好的氛围,我为自己刚毕业就能在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工作、学习、生活而感到骄傲、自豪。

年轻的我犹如初生的骄阳,充满着热情似火的朝气,散发着活力四射的光芒。初来乍到,一切都那么的陌生而新奇,不断地激发我的求知欲;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使我更坚定了自己踏入工作后奋斗的决心。

入职的第一天是公司对新员工的一个基础的培训,具体内容就是公司经营的产品,工作的业务流程,公司的考勤制度以及工作的方式。还有一些基本的业务知识,比如打电话的基本话术、证书的类型及价格。通过一天的培训,我对公司的业务和工作方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自己也尝试地打了二十多个电话,不做不知道,做了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刚开始打电话时,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胆怯的心理,因为胆怯而导致说话的声音比较小。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比较混乱,不知道该说什么以及该怎么去说。当时我想到了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的只是知识,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存在哪些问题,只有亲自做了,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有了第一天的尝试,接下来的工作就顺利很多了。虽然还是有一点胆怯和思维混乱,但至少我说话的声音比之前大了,也能和客户有一个简单的交流。这说明我进步了,就证明我在成长。就这样,我在每天不断的学习和巩固中成长,我渐渐的熟悉了业务的流程和一些话术的技巧,以及业务流程的操作和推进。在此期间,我听说公司在新员工入职五天后会有一个压力考核,就是对新员工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期间的表现的观察和考核。同时我也目睹了在我之前进公司的员工在压力考核中被淘汰,当时我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一定要通过压力考核。五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迎来了公司淘汰率很高的新人考核——压力考核。在没轮到我之前,我的心情有点紧张。虽然在这五天中,我不断的去学习、去请教、去巩固、去完善自己的不足,虽然证书的报价表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说实话,我的心里还是没底,怕自己在考核的过程中出错,以致于被淘汰。终于轮到我了,考核刚开始时,我心跳若狂,但是慢慢的随着考核的进行,我*复了下来。也使自己进入了状态,能够更好的去对待考核。整个考核过程下来,没有我预期的好,但也没出什么太大的错误,就这样我顺利的通过了压力考核。

通过压力考核后,我正式成为了xx的一位新人,我知道这只是我职业生涯的刚刚开始,以后还会有“更残酷”的考核在等着我,我要不断努力的奋斗,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

入职的第一个月,公司为新员工安排了具体的培训,其中包括业务方面的,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对于我们不可缺少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具体内容有:销售的话术、沟通的技巧、证书注册的流程、客户和人才的寻找及开发、情商的管理、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公司的组织架构等等在我之后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东西。培训的过程中,讲师们不遗余力的教我们他们所知道的的东西,这一点我非常地感激也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xx的一份子。而且在培训中大家互动做游戏,在乐趣中学知识,在互动中接受讲师们在这个行业中这些年所沉淀下来的菁华。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同时也成长了。通过培训,让我们武装了自己,让我们更具凝聚力,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为公司创造价值。

虽然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我并没有将其完全的吸收和沉淀。我只有去实践了,才能将这些知识给消化掉,同时也能去尝试新的渠道。俗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于哥教给我们查找客户和人才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我们人才。我想与其等着公司为我分配客户和人才,还不如利用于哥教我们的方法自己去找。

一、年度工作情况:

1、熟悉了解公司

我于20__年9月进入公司,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公司这个团队,为以后的工作打好铺垫,我加紧对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的了解,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了解和熟悉,我为能进入公司这个团队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熟悉市场工作

作为市场专员,熟悉和了解市场对工作是必要的。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常常查询资料及在每次活动中学习广告公司的策划安全,对各类市场活动深化了解,对促销活动做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参与各类活动之后之后,掌握了各种市场组织、操作流程,以及活动所能涉及的细节,提高了在市场活动方面专业知识和有效经验。

二、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20__年即将随风逝去,回想自己在公司将近1年的工作,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闪光点并不多,许多工作还有不尽如意之处,总结起来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主动学习沟通、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汽车专业比较陌生,对于销售政策的不及时了解并消化,造成宣传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错误,不能达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主动加强和销售部及经营单位同事的沟通,通过公司这个*台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2、缺乏计划、总结性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计划、总结性,工作目的不够明确,主次矛盾不清,日常工作结束后不能形成具体的材料,常常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领导不满意不说,自己还一肚子委屈。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要认真制订工作计划,完成工作结束后的各类信息回收,做事加强目的认识,分清主次矛盾,争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专业面狭窄

作为一个市场部成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公司的需求。自己的专业面狭窄,对汽车行业其它专业认识不够,特别是活动策划以及宣传创新,这都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将加强其他专业的学习,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高主观能动性,争取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成20__年目标计划的措施以及建议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 网络舆论危机;生成机制;组织;利益;应对

这是一个参与型的社会,个体成员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决定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人人掌握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到。但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表现之一就是网络舆论危机。网络舆论危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危机模式,它有可能给政府制造巨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体系造成无法预测的的伤害,但也可能为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的提升带来新的契机。网络时代下,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化网络舆论危机的破坏性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成为了新时期下推动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网络舆论危机的基本内涵

网络舆论危机如“史上_事件”、“躲猫猫事件”等,是一种新型社会安全隐患,是随着互联网交互功能的充分使用和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变异而产生的,其加剧了个体问题的公众化、简单问题的复杂化、一般问题的热点化、局部问题的全局化。在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危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从网络舆论危机的结果来看,网络舆论危机是官方舆论和民间网络舆论相分离甚至相冲突的状态,这种状态引起社会心理混乱和人们非理性的行为。因此,笔者将网络舆论危机定义为:在互联网上,网民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的社会舆论与官方舆论相分离,给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职能机构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引起社会心理混乱和人们的非理,使社会正常秩序面临潜在风险的状态。

2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

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网络舆论危机的实际情况,借鉴童星、张海波在研究的治理时提出的分类标准,提出网络舆论危机的4种生成机制:有组织―有直接利益、无组织―有直接利益、有组织―无直接利益、无组织―无直接利益。

有组织―有直接利益型

社会公共领域出现结构性转型的同时,公众舆论的价值也出现异化现象。商业化的大众传媒把公众批判意识演变为消费观念,批判具有了商品的性质。[1]批判的商品化,使得谋利者握住了攫取利益的利器,给政府舆论管理和引导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个过程笔者简述如下:

在某一问题发生后,网民开始自发的在一些话题上聚合,这是网民话题的聚合步骤;然

后在谋利者(组织者)的组织下,网民批判的目光逐渐聚焦在了组织者设置的“靶子”上,这是组织者为了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而进行的议程设置步骤;当大量的网络公众在组织者安排的某一话题上聚集时,形成民间网络舆论,而随着官方网络舆论与民间网络舆论相左程度不断加深,大众媒体的跟进报道,隐形的舆论压力转变为显性的躁动或者行动时,标志着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

无组织―有直接利益型

目前,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群体的调整等问题,使社会张力、底层社会潜隐的结构性压力正在增大,且容易被激活、表面化。而民众的维权意识现实社会利益诉求的渠道不畅,人们的心态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平台,由此引发的无组织―有直接利益型的网络舆论危机时有发生,发生过程笔者简述如下:

某一问题发生后,网民们自发地、积极地针对自身的利益发表观点和意见,这是发表个人意见,形成社会舆论的过程;然后,拥有相同或相似利益的网民参与舆论,形成小的网络议论圈;再次,利益相对方(一般为官方)与民间舆论体展开利益的博弈,若不能达成一致,隐形舆论压力有转变为显性躁动或者行动的可能。

有组织―无直接利益型

此类危机多表现为境内外不法分子的恶意操纵、国外敌对势力渗透性入侵。他们建立专门的网站和机构,雇用网络,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恶意炒作,散布反动言论,蓄意制造事端,挑起矛盾,破坏社会稳定大局。同时,人们的爱国热情高涨,但网络民族主义大多被有心人利用,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社会安全隐患。有组织―无直接利益型的网络舆论危机具有很大的政治破坏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笔者将此类危机的发生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利用社会的已有矛盾或者制造新的矛盾营造声势,吸引公民的注意尤其招引“志同道合”的分子;其次,雇佣网络,进行舆论宣传,形成煽动性网络舆论;再次,组织者网上进行组织串联活动,隐形舆论压力引起社会心理混乱和人们的非理。

无组织―无直接利益型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为提出的媒介依赖认为,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不明晰,公众常常希望通过媒体了解事实真相,依赖性非常强。无组织―无直接利益型危机典型表现是自发性、无直接利益,这种情况下网民的媒介依赖感非常强,在官方舆论缺位时,很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在网络上,集体无意识会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积聚起来,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物的“精神瘟疫”,网络舆论危机也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生成。笔者将此类危机的发生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有人爆料出一则新闻,一些网民自发的参与进来,此时是网络话题的“头脑风暴”阶段;然后,对网民有震撼力且存在负面影响的意见成为主流意见,并得到迅速传播;再次,网民不断推动主流意见的升温,而官方舆论处于“信息真空”状态,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大,达到引爆点时即影响到网络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网络舆论危机产生了。

3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策略

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应把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工作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抓紧做好。

本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案例,在地方政府成功的实践以及前文不同生成机制概述的基础上,从网络舆论危机的监测期、潜伏期、发生期、恢复期等四个时期谈谈当_络舆论危机应对的策略。

监测期

监测期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最长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测体系

网络舆论监测是一项耗时长、范围广、费精力却很有价值的工作,网络舆论监测体系由日常监测和突发监测构成。

日常监测就是政府部门要把网络舆论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常规和基础工作全天候地进行,运用智能型软件、舆论分析技术进行关键词的筛选,科学地对网络舆论进行评估,整理出分析报告,并每日递交相关部门,形成网络舆论预警信息。

突发监测就是发生突发事件后,网络舆论监测部门针对围绕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在突发监测过程中,监测部门要密切动态跟踪,准确、快速获得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信息并加以科学研判,及时地向决策部门反馈网民的舆论动向。

制定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分级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监测需要详细而周密的“阶梯”预案。笔者认为,国家应从国家安全、社会整体稳定的战略高度建立《网络舆论危机应急总预案》,同时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危机性质、影响范围等将网络舆论危机划分为Ⅰ(特别严重)、Ⅱ(严重)、Ⅲ(较重)、Ⅳ(一般)等4级,根据所确定的危机级别,调动与之对应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和力量进行化解。

潜伏期

网络舆论危机的潜伏期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倾向这段时间,这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关键时期。网络舆论管理部门要根据所监测舆论情况,对舆论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后,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重在信息公开

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的滞后漏洞,给失真信息、谣言等制造了滋生的空间和环境。在信息高度开放的今天,政府应该抛弃对网络舆论“轻而视之”、“敬而远之”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应由管制思维转变为对话思维、服务思维,要变群众苦苦等待为主动为群众解疑释惑,加强信息的公开力度,满足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释放“舆论试探气球”,找准化解危机的切入点

“舆论试探气球”是政治学中“决策气球”的衍生物,就是在对当_络舆论初步分析后,抛出某个议题来进一步观察网民的舆论倾向。[2]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所蕴涵的感情、态度、观点、立场、意图等主观反映,进而判断出网络舆论危机的性质和种类,从而找准切入和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和角度。

加强议程设置,主导网络舆论方向

面对网民不同的声音,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主题或话题,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利于防止危机产生的特定主题上来,从而使网络讨论效率化、层次化、体系化、可控化。

发生期

网络舆论危机发生后,隐形的舆论压力容易转变成为现实社会的现行骚动或行动,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应对策略。

坦诚地与网民沟通、对话

如果网络舆论危机发生了,不管是初期还是后期,政府相关部门都要以诚相待,错了就道歉,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能为了面子将错就错;被网民误解了要以宽容的高姿态,开诚布公。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网民的对话、交流,将公众对事件的泄愤引导到对事件的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思考上来,将网民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向有利于化解事件危机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网络舆论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发挥“意见领袖”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网络媒体要充分认识到“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推动与主导作用,从普通网民、有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版主中挑选业务能力强与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对其进行政治化、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组建政府“意见领袖正规军”。当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时,官方网络舆论“正规军”通过分析焦点、冲淡焦点、引导焦点,积极瓦解危机产生的群众基础。

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凭借着政治优势、多年积累的社会生命和媒体公信力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信赖渠道。因此,网络舆论危机发生后,政府要以开放、诚恳、平等的态度,积极地加强同传统媒体的合作,努力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通过官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

恢复期

网络舆论危机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严重挑战政府合法性,甚至是政府执政能力体系受到严重削弱;另一方面他又给政府与公众对话和政府自身反省创造了机会。[3]当网络舆论危机的热度减弱或者影响淡化时,政府应该做好“二省”工作。

反省危机,总结经验教训

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暴露了我国政府现阶段应对机制的弊端和不足,相关部门要从危机发生过程中总结出新情况、新特点,并把新规律补充到全国统一的网络舆论监测体系中去,加强“敏感点”发现、“热点”预警、“爆发点”的掌控,以防类似危机在以后、在其他地方再次发生。

反省政府,加强自身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在反省危机,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更要反省政府自身,加强党性、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府只有真正地做到以民为本、约束权力、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者杜绝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艳辉.公众舆论:沟通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桥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5).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5篇

为消减冲突,需构筑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完善联动协作机制、拓宽网络舆情融入司法的渠道、完善司法公开路径等方式,实现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的平衡关系。

随着法治建设地逐步推进,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加强,开始越来越关注在司法领域内公平正义是否实现的问题。而网络为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提供了平台,并成为公众参与司法的新途径。网络舆情之于司法实践,一方面有监督司法权力运行,促进司法的公平正义,敦促善法良治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舆情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动的背景下,由于历史和体制、思维逻辑差异和网络等相关方面的原因,现状并不乐观,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冲突性的一面,冲击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对于网络舆情监督司法审判,该如何着力,如何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点,构建一种良性互动和在彼此运作中的合理张力,使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监督自由而不过度,司法审判对网络舆情的排斥合理而不过分,是一个需要认真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

(一)网络舆情之法治价值

任何权力都需要监督,司法审判权也不例外,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一种,其权力行使者同样可能产生权力膨胀和腐败等后果。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在发挥监督功能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网络舆情之法治价值不断彰显:第一,网络舆情监督正日益成为公众行使司法监督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公众通过网络公共论坛(BBS)、新闻反馈板块、聊天室、博客、微博、微信、维基平台以及社交性网站等平台,自由信息和表达观点,把自身影响的小圈子扩大到整个社会。

基于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及其传播特点,一方面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均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促使司法部门需要有效处理、应对网络舆情,并及时公开司法审判过程和结果,这将使司法部门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司法的偏执与专横,进而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社会可接受程度。第二,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舆情了解社情民意,掌握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改进相关工作。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使网民更自由地表达意见,网络舆情更接近于“原生态”的公众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心态情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后公众期待获得新的社会安全感的心理需求,暗含了对司法正义期望的大众诉求,这种期待有利于促进法律的修改和完善。第三,网络舆情不仅是外部监督,也是让公众了解司法审判活动的过程和法律效果,增加公众对法院的信任,建构司法权威的保障力量。法院通过公开公正的司法审判过程和结果,能获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树立司法公信力;法律规则的正确适用,裁判文书的透彻说理,能增强司法审判的可接受度和公信度。

(二)司法审判之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司法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设立法庭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与社会保持适度距离的隔离空间,相对隔离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但是,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不表示它可以回避舆情监督。然舆情具有双面性,既有正当性的一面——以朴素的正义观从应然角度对司法审判进行有效监督,又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的一面,从而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影响。

为此,只有实现有效的舆情监督,才能让社会正义所凭借的司法这一最后屏障从“应然状态”步入“实然状态”。而要使舆情监督到位并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方式,就必须实现司法公开,让民众获取对称的信息。如没有司法公开,即民众看不到公正实现的过程,即便审判结果是公正的,那也不是监督下的公正。没有监督的公正实现方式,必然是一种恣意的实现方式。而公权力的恣意,必然引起民众的质疑。

(三)二者的关系

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在价值追求上是契合的,二者统一于社会正义。司法审判需要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网络舆情对其具有衡平协调的内在功能。然网络舆情是一种权力监督形式,并不等同于权力本身,更不能代行审判之权力。且舆情往往夹杂了多元因素,包括案件背后群体性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利益焦虑”、道德与法律、情理与法理相冲突所引起的“心理焦虑”、个人遭遇中包含的特殊因素与社会普遍心理之间的暗合关系等,容易形成倾向性的案件解读,更易形成道德审判和舆情危机。

为此,网络舆情需要司法审判的理性引领,尤其在舆情未能获悉或理解法律精神或精义的情况下,司法裁判者应严谨、专业、权威地释法和论证,以专业素养和法律智慧,将现代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和价值标准融入公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判断中,通过司法审判塑造新的民意,在民意中提升法意,有效规范和引导公众行为,积极引领舆情民意走向法治和理性的轨道。

二、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形成冲突的成因分析

在司法领域,能够成为网络舆情监督焦点的案件,往往集中于以下几类:一是司法领域发生的负面个案;二是诉讼双方地位明显不对等的案件;三是涉及官员身份的案件;四是法理与情理冲突案件;五是法律与道德相冲突的案件;六是透过个案涉及政治、经济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问题的案件。这几类案件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某种“主题元素”,这个“主题元素”吸引了公众、媒体、为政者参与到个案的司法中来,成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干预司法的合乎“目的正当”的理由。而在各方参与的过程中,由于以下三个主要原因,导致了两者的冲突:

1.历史和体制原因。法官队伍整体的职业化尚有欠缺,独立审判和抗干扰能力较弱,在高强渗透力的网络舆情面前,很难避免对网络舆情的接触。尤其是当某一个案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强大的公意合流时,即使主审法官可以不受网络舆情影响,权力部门也会从社会整体稳定的角度出发对司法审判提出意见。为此,本轮的司法改革也以体制性问题作为改革的着力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尚处于尝试阶段,在改革措施与现行法的协调、省院统管与司法行政化、司法权责统一与职业能力、员额制改革与办案压力等领域仍出现不少问题。2.思维逻辑差异的原因。网民与司法审判人员存在着思维的差异:首先,舆情“重果思维”与法律“重因思维”的差异。

网络舆情倾向于关心司法审判的结果,在朴素正义感支配下对案件的结果做出是非曲直、冤错善恶的实体性判断,进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公正与否。而法律重视事件之因,强调正当程序原则,在严格程序控制下,通过对案件基本事实的认定,逻辑地推导等,进而判断案件的结果,偏重追求法律真实和法律公正。鉴于思维差异,一旦网民认定的“坏人”通过合法的程序赢得了官司便会引来舆情的一片质疑。激愤的情绪往往会淹没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断往往代替了法律的分析,严惩的愿望往往压倒了正当程序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强烈的义愤情绪还有可能将群体道德引向另一个极端——突破道德的底线,违背实质正义。最终因思维差异导致司法审判陷入合法化危机。

其次,网络舆情对单向权利诉求的思维逻辑与法律多项权利(力)平衡的思维逻辑冲突。受专业知识所限,网民对于司法案件的理解,往往习惯于简化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甚至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对案件进行舆情监督。还常把同类司法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案外行为纳入对案件的舆情评判之中。而法律只对案件本身进行审理,在综合衡量犯罪动机和结果等各种因素作出综合判断。且司法案件往往很复杂,涉及多种法律关系,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平衡各种权利(力)之间的冲突。但这种法律平衡并不易于网民的理解和接受。致使一些网民质疑司法审判结果,甚至产生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

3.网络相关的原因。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张,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大众媒介扩张到大众的个体层面,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播格局中传者与受者的界限,任何个人都可成为信息的者。为此,在庞杂的信息中既有还原事件始末的报道,也有对事件的评论分析,同时也夹杂着大量的夸张和讹传信息成分。信息的片段化和表达言论的情绪化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思辨,很可能演化成舆情危机事件。

当信息不断汇集,直接指向事件主体,并在以事件牵扯的一个范围内向更大更深的范围扩展,在更广大的民众中间掀起程度更深、强度更大的连锁社会反应。在这一舆情态势不断扩大,波及范围更广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局外人员加入汇集。由于网络舆情的匿名性、自发性容易产生“沉默螺旋”的效应,进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后加入的人即使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事件,也会随着已经形成的意见流去看待这一事件,最终舆情与事件刺激方形成强烈的对抗,随着对抗的博弈,舆情必然会向纵深发展。

三、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机制

要消减网络舆情监督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形成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构筑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机制。

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预警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系统。首先,利用现代化舆情监控技术,建设24小时动态采集涉诉涉法信息平台;建议借鉴商业分析监测软件研发出针对涉法涉诉案件的“舆情民意监测软件”,用来观察“舆情民意数据”及网民观点、现实动态等,进行梳理、分析、评判及走向预测。同时,借助社会上各类舆情研究所做的研究报告,建立涉及司法审判舆情案例的数据库,将舆情发展演变的特征规律进行总结,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舆情作出监测分析,提早预警。

其次,设置专门机构负责舆情的监测工作。考虑到技术条件成熟程度等原因,可在市级以上法院宣传或研究部门中设立“舆情民意监测室”,作为专门负责机构;(2)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应对机制。按照负面网络舆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级。一旦相关舆情突发成舆情热点,对敏感话题进行登记和汇总,迅速评估确定舆情危机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对内,在第一时间向决策层汇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初步处理措施。

同时印发给相关法院办案部门进行研讨,结合最初的分析判断建立二级分析机制,根据法院工作的实际,甄别真伪信息,找准法律依据和敏感点,写出二级分析报告,供个案审判参考。对外,向社会公布直接向法院反映信息的渠道,组织人员对事态发展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影响范围和强度,定时向社会调查情况和进展,有效澄清和批驳虚假信息和谣言,保障可靠、权威的信息在网上运行并汇总,拓展良性信息的辐射空间,形成良好的传播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媒体之间议程设置的联动效应,联合“意见领袖”解疑释惑,有效牵引舆情关注的个案焦点和方向,纠正部分公众的认识偏差,化解或减缓出现危机的组织压力,修补因舆情危机事件受损的司法机关的形象。同时,在报道的传播过程中,尤其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搜集整理,以保证传播效果确实有效。(3)重视舆情消退后的总结梳理。在网络舆情彻底消退回落后,进行总结梳理,权衡得失,加强对司法公正的维护和救济作用。

2.完善联动协作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案件的背后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单凭司法手段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佳。需要聚合各部门力量,完善联动协作机制:(1)内部信息互通。尤其对那些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敏感案件,更应注重部门的衔接和合作,密切关注舆情进展,还要在关键时间节点制定出详细预案,做到未雨绸缪。(2)纵横两向联动。横向上,要取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强化与公安、检察机关及宣传部门等其他相关机关的联动。

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优势,在综治委的牵头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运用综合治理的手段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纵向上,上下级法院要实现科技、信息、经验等的互享互通,从而在有效联动中产生“1+1>2”的效果。(3)新旧载体并用。既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也要娴熟应用论坛、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将司法宣传与关键时刻的解释引导有机融合,打造主流媒体,传递权威信息。

3.拓宽网络舆情融入司法的渠道

拓宽网络舆情融入司法的渠道,能够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审视实现司法正义的过程,司法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一个平等的载体上得到有效释放。使公众对个案直观的道德诉求与确定的司法程序相对接,消除当事人、社会公众自身认知能力与法律意旨之间的偏差,增强司法审判的可接受性。与此同时,司法审判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倾听民意,这样,枯燥的程序才会充满人情味,才会具有说服力。(1)完善并充分利用人民陪审制度。首先,建立陪审员候选人团体,最大限度地吸收民意。可借鉴河南省法院系统人民陪审团成员库的制度设计,由各基层法院通过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由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推荐基层群众组成人民陪审团成员库。

为保证陪审员来源的广泛性,县市区人民陪审团成员库人数不少于500人。其次,设置监督程序对陪审员候选人进行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抱有先入之见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员。再次,完善陪审制度的配套制度,包括对陪审员不当履职的处罚制度以及陪审员的经济补偿制度等。最后,充分利用陪审制度,开启网络互通“一对一,一对多”机制,即一陪审员对应一案件,各网友通过与陪审员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达至陪审员,陪审员将这些意见予以过滤和整合,将真正合理的民意带入法庭,让司法人员适时感知民意并有效吸收,疏通和拓宽网络舆情沟通渠道。

(2)推行“判后释疑”制度。“判后释疑”是对法官释明义务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明确:(1)释疑方式。司法机关在其官网上建立一个“判后留言或谏言”通道。当事人、其他利害关系人或网友对于判决结果有质疑的,可以通过这一通道留言或谏言;对于那些判决结果和社会认同相差较大,不能得到社会肯定的案件,司法机关也可主动通过这一通道释疑,回应社会的关切。缩小网民与司法人员法律问题的差距,更好地理解事实与证据要求,减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减轻网络舆情危机。通过这一通道,双方的意见都被充分重视,实现了彼此被需要,共同推进了司法进步。(2)释疑人员。释疑人员既可以由原承办法官负责,也可专门选定某一位释疑法官,还可邀请律师、学者负责释疑。

4.完善司法公开路径。

随着司法公开发展到纵深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路径:(1)进一步明确公开标准。对于那些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不够明确的,但现实中有必要公开的事项,建议从立法层面逐步明确,或由最高院、高级法院统一规定;一些告知内容,如诉讼指南,在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模板,作为公开诉讼指南的最低要求,并允许各下级法院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院的实际作一定的创新。(2)构建司法信息集约化公开模式。目前我国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存在三种模式,即集中、局部集中和分散,导致信息重复上传、平台维护成本高、公众无所适从等问题。

有必要构建集约化公开模式:首先,应根据司法信息的类别区分公开模式。占用空间大、传送速度受限的,如庭审直播等,应采用局部集中或分散公开模式,其他的均采用全国集中公开模式,对于全国集中公开的司法信息,不再重复上传至本院网站或局部集中公开平台,只需在本院网站添加相应的链接即可。最后,随着大量司法信息上传至全国专项司法公开平台,在本院网站上公开的信息量锐减,无需再建设和维护基层法院网站,省级高院拥有一个三级法院共享的平台即可。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6篇

(2020年2月)

一、规范流程

1、全面监测。各部门、各级部、各班级为我校网络舆情监测责任主体,设专人负责全天常态化搜索、监测涉及这次疫情的网络舆情动态,每日定时汇总前晚及当日网络舆情监测情况,并以表格形式上报至学校进行备案。

2、快速响应。发现网络舆情后,我校按流程规范,以舆情通报形式报告至我校网络舆情管理分管领导及相关领导签署办理意见,迅速组织事件调查,核实信息反映情况。3、积极应对。发现舆情后,我校综合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降低舆情热度,控制舆论导向。组织舆情引导员队伍进行持续正面舆论引导,为后续做好准备。对于反映情况不属实的,及时作出澄清,以免不实言论误导舆论走向。

4、及时上报。在积极应对舆情同时,我校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真实情况及处置措施汇总拟定为正面书面答复,并附情况说明报有关部门把关、备案;如有事件最新进展,也及时上报。

5、回应。明确初步调查结果后,立即对事件调查处理情况进行网络回复,注意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并根据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及热度进行回复,做到尽早、持续、准确、反复。6、后续跟踪。组织网络舆情引导员针对回复开展正面引导,持续关注网络舆情发展情况;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开展线下处置,做好有关人员工作,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确保网络舆情不复发。7、支持响应。根据分级响应,对涉及敏感问题,对本校及全区形象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网络舆情,于发现后立即上报至有关部门,并初步判断事件有无及真实性,上报信息做到真实、准确、及时,不瞒报、漏报、误报。

二、处置要点

努力做到“三个一”——第一时间、第一定义、第一态度。

“第一时间”旨在强调“早发现、早介入、早发声”,全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需要有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展现负责、重视的姿态,获得网络舆论的话语权。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网络媒体已成为第四媒体,它作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对社会将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党和政府以及各级组织对其密切关注,许多地方政府要求建有互联网络的单位必须有网络信息管理组织保障机制,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管理分析。高职教育园区涉及学校多、学生年龄均在十七八岁左右,学生上网人数达100%。校园网络、园区网络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快速传播的主要载体,并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及网络的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可以集中表达学生群体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社会敏感问题所表达出的态度、意见,并宣泄自己的情绪。为此,研究与构建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特点

从过去传统校园的公众表达方式到今天的网络公众表达方式的转变,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的传播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舆情事件的不断增多,使社会影响面广,易引发过激行为。因此,分析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对其进行监测管理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适时正确引导是构建一个和谐高职教育园区,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客观因素

当互联网络传播公众对某些难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情况时,使用校园网络、园区网络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亦会关注,并参与表达态度意见和情绪,同时他们还会关注校园中的一些现象,这些因素的总和都基于网络传播当前某些焦点事件。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建设、维护园区网络安全,应对不良信息引起的聚众趋势,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管理园区网络,是防范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一项重要特点。

(二)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参与高职教育的学生年轻气盛,大多数都为十七八岁的独生子女,自律能力、挫折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一些,思想情绪极易产生波动。再者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高中时成绩不理想,考进高职院校心里有一定的失落感,为此缺乏自信心,加上当前社会上追求高学历现象更使得高职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一旦社会舆情蔓延到校园极易产生叠加的网络舆情群体效应。

二、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可见构建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高职教育园区各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络,在校园网络基础上组建园区网络,实现校园网络互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共有5所院校,是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全日制在校学生约万余名。实现园区网络互联其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园区网络架构示意图

(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框架结构

目前舆情信息抓取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技术:元搜索采集技术、传统网络爬虫技术、论坛爬虫技术。整个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分为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数据处理及舆情信息查询展示三层,如图2所示。

在舆情信息采集层主要根据用户的监测目标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从园区网上尽可能全面地得到所有舆情信息,它是监测网络舆情的前提和保证。园区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爆发点有:博客、论坛、微博及新闻等网站,舆情信息分布散、各种类型网站结构不同,为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采用不同的爬虫采集舆情信息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例如,采集源着重抓取论坛数据时,专为网站论坛设计的一类爬虫称为论坛爬虫。由于网站论坛的链接种类较多,且有较多的无效链接,还有一些链接的同一话题和动态性分布在多个页面上,这样使用传统爬虫会在论坛站点上出现“爬虫陷阱”,“相同话题下的页面会丧失页面关系”,并且“爬行的页面质量低下”等问题。而使用基于层次模型论坛爬虫LMFC(Based on the level model of forum crawler下载效率高、信息更新速度更快。这种基于模板要求网页信息提取法,其提取链接的效果是由模板中的规则决定的,采用模板法比程序自动提取法更加准确。但是随着论坛爬虫持续运行URL(统一资源定位)库会逐渐增大,因而对LMFC数据更新特点往往用“话题更新率”、“帖子更新率”评价其性能。

舆情信息处理层是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分析。采用基于本体的挖掘技术。如通过信息采集层获取到的网页根据其页面的特性,并使用基于模板的抽取网页信息方法抽取其中的文本信息,也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另外,将需要存入索引的文本信息进一步做索引和文本分词处理。针对存入索引的文本采用基于本体的文本分类法进行过滤,除去与检测目标不符的信息,最后基于本体的聚类法得到舆情热点。

舆情信息查询与展示层是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园区全网搜索、本地搜索、热点查看与统计、舆情报警。例如:园区全网搜索采用了元搜索引擎技术,无须下载检索项中的URL对应的页面,将提取各搜索引擎返回的检索项,剔除广告和重复信息,并重新排序。将检索结构保存到缓存区,最终展示给用户。

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园区网络监、管、控,保障了高职教育园区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建立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积极防御园区网络舆情时,还需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采取跟进式管理

高职学生思想及心理处于不稳定期。在园区网络、校园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舆情使部分学生个体表达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对社会现象、现实问题反映比较敏感。高职学生理想独立勇于维护自身利益。一旦网络信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都极易造成学生关注和共鸣,进而引发起各类网络舆情,甚至可以导致一些群体突发性事件。为此对高职教育园区的学生采取跟进式管理。(1)辅导员跟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思想动态。(2)任课教师跟进课堂启发式教育,在讲授专业文化基础知识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跟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绿色、积极向上、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置身于校园感受的是正能量。

(二)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组织高职学生学习有关国家、省、市、校的互联网络管理规定,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自律性。并以知名度高、学生崇拜、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为主,开设学生喜爱、高度关注并踊跃参与的专题讲座、通识课程、品牌论坛、使得园区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培养学生文明的网络行为。网络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网站建设中不仅需考虑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要贴近实践、贴近师生和贴近生活,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只有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不断减轻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

高校舆情应对报告总结 第18篇

关键词: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措施

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为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到底存在哪些区别,我国目前的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挑战,针对此类问题又该作出怎样的对策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重点集中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意见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理论分析

舆论引导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如舆论引导的主体、舆论引导的客体、舆论引导的介体等内容,同时其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还包括有不同的阶段,如舆论监测阶段、舆论预警阶段、舆论信息等。在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时,这些因素都需要充分的考虑在内。在这里首先介绍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的概念含义。

(一)舆论引导

(二)舆论引导机制

二、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

就目前我国舆论引导的运行实际来看,作为舆论引导主体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存在部门冗杂分工不明导致的舆论引导管理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存在。

(二)舆论引导理念陈旧

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相关管理人员存在观念陈旧的现象,思想还停留传统舆论引导的体制机制内,对于当前新媒体没有充分的认识。新媒体作为现阶段社会舆论诱发的主战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为现阶段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一般方式是,下发文件进行规范、按属地进行管理、按部门进行分工等。就当前舆论传播的特点来看,传统的引导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的特点,存在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的缺陷,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缺失,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构建当前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政府、媒体、公民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政府,舆论引导的介体是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象是公民,因此政府、媒体、公民三者在舆论引导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舆论引导主体

根据前面的分析,现阶段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中,存在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因此,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首先从明确舆论引导的主体抓起。

2、舆论引导介体

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介体,这里主要指的是管理部门以外的媒体,它包括各大互联网站、各非官方报纸杂志等,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由于媒体始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媒体对社会精神、群众思想和大众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媒体责任机制以规范和约束媒体的行为。

3、舆论引导客体

作为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客体,公众所接收到的舆论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不仅如此作为舆论引导客体的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舆论的引导,由于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公众传播信息的渠道,公众能够积极主动的接触自身想要获取的信息,不再一味的接受主流媒体的控制,有了自身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

(二)建立信息汇总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

1、构建舆论监测机制

舆论监测机制主要指依靠舆论监测人员运用技术软件系统对网络、报纸、报刊等出现的热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通过这一过程及时的了解掌握舆论发生的最新动态和总体趋势,为舆论引导的下一步实施提供更多依据。 日常的舆论监测属于常态化监测,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实时的掌控舆论的基本情况、特点和走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自认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谣言等进行舆论监测。

2、构建舆论预警机制

舆论预警就是发现对舆论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连续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它们的信息,根据预警体系内容,运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当前舆情作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 舆论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预警指标、等级、方法、测度等等。构建舆论预警机制能够掌握民众对于舆论事件的态度、倾向和意愿,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同时其对于舆论负面事件的及时处理,防止事件激化有重要警示作用。

3、构建舆论信息汇总、机制

舆论监测以及预警机制的构建对于舆论信息的汇总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一支干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汇总队伍,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及时的获取舆论发生发展的信息,加强以信息收集专业人员的培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同时建立信息平台,既通过主流媒体网站及时权威信息。利用主流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权威信息积极对舆论展开正面引导。

(三)建立健全舆论管理法律法规

舆论立法是实现控制不良信息波引导舆论走向的必备手段,因此需要加强舆论传播的相关立法,使得舆论管理有法可依,能够辅助舆论引导的发生。

四、结语

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的不断发展也对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挑战,对舆论引导的失当很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构建规范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减小对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版

热门文章